《杭州师范大学报》
出版时间:2024-03-25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自清与晨光社


作者:戚润珠 郑艺琳

在师大,有许许多多条道路,而其中最繁忙的一条路,便要属“晨光大道”。“晨光大道”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小小诗社———晨光社。晨光社的存在时间并不长,然而其蕴藏的精神却影响深远、历久弥新。其中,朱自清作为晨光社的领导人和创始人之一,对诗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9年,正值“五四”革命时期。当时,朱自清通过《睡吧,小小的人》一诗,登上了“五四”诗坛,并在日后对一批年轻诗人的成长产生影响。这其中,就有杭州西子湖畔的几位年轻人。这几位年轻人与朱自清诗歌的结缘,也为后来和其一起创办晨光社埋下了伏笔。1920年5月,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提前一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秋,朱自清携家人来到了西子湖畔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自此,朱自清便开启了一师教学生涯,也开启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驰骋于文学理想的时光。

在刚开始任教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缺乏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朱自清对授课可谓是一筹莫展。再加上他教的是高级班,学生年龄又比较大,初出茅庐的“小先生”和颇有世故的“老学生”之间难免发生“冲突”。比如,学生们会在课堂上不断地向朱自清发出质疑和刁钻的提问,让朱自清难以应对,甚至产生自我怀疑,认为是自已“学问不够”,学生才“不买他的账”。但渐渐的,朱自清逐渐熟悉了教学相关事宜。与此同时,他带来的五四新文学的清新气息也慢慢地感染了同学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他都和同学们热烈地讨论哲学上的问题,探讨人生的意义,一起尝试用白话写作……这些举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引发了他们创作新文学的热情。不少年轻的诗人和作者,如潘漠华、汪静之、冯雪峰、张维祺、曹聚仁、魏金枝、柔石等,都在这里迈出了进入新文坛的第一步。通过这样的文学氛围熏陶,1921年的秋天,在朱自清和叶圣陶的联合下,在柔石、汪静之、潘漠华等同学的呼吁声中,晨光社诞生了。朱自清也受邀成为了晨光社的文学顾问。

就像冯雪峰说的:朱先生是我们从事文学习作的热烈的鼓舞者,同时也是‘晨光社’的领导者。”朱自清对诗社的关怀和扶持,主要表现在他对社员们的诗文创作进行切实指导上。他对汪静之的指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初学诗歌创作的汪静之一口气将自己的十多首诗全摆在朱自清面前寻求指导时,朱自清既没有对庞大的诗量感到厌烦,也没有因汪静之是初学者而对他的作品感到不屑。相反,他很高兴地说:汪静之抄了十余首诗给我看,我从来不知道他能写诗,看了那些作品,颇自惊喜赞叹。”然后温和地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给予了指导。在诗集出版之前,朱自清又特地为汪静之《蕙的风》作序,对他的诗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1925年底,北伐战争的兴起,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三位晨光社骨干成员先后参加革命,朱自清也离开了浙江,前往清华大学任教。在种种因素的交织下,晨光社也逐步走向解体。虽然诗社从成立到解体仅仅3年多时间,但诗的生命与活力、不断向上的创新的精神却恒久存在。每一个在晨光大道上行走过的师大人,也将永远铭记着作为教师的朱自清对学生温暖的关怀,对文学高昂的热情;铭记着晨光社,铭记着蓬勃向上的创作热情与生命活力。

杭州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359次访问,全刊已有2986832次访问